【摘要】 蕁麻疹以風團和瘙癢為主要表現,臨床上較為常見,部分病例治療效果不佳, 易復發。本指南結合近年國內外蕁麻疹研究的新進展,在2014 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的基礎上予以進一步補充、完善。本指南適用于中國漢族人群成人及兒童蕁麻疹患者,對蕁麻疹的定義、發病機制、分類、診斷及治療方面進行更新和細致說明,有望為蕁麻疹的診療提供更為科學、權威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蕁麻疹;指南;診斷;治療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9.01.001
?Guideline?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urticaria?in?China(2018) Centre?for?Urticaria?Research,?Chinese?Society?of?Dermatology Corresponding?author:?Xu?Jinhua,?Email:?xjhhsyy@163.com
【Abstract】 Urticaria?is?a?disease?characterized?by?wheals?and?pruritus, which?is?common?in?clinical practice. Some?cases?show?poor?responses?to?treatment, and?recurrence?often?occurs. This?guideline?aims?at further?supplementing?and?perfecting?the?previous?version(2014?version)of?the?guideline?for?diagnosis?and treatment?of?urticaria?in?China?based?on?recent?research?advances?in?urticaria?in?China?and?other?countries. This?guideline?is?suitable?for?both?Chinese?adults?and?children?of?Han?nationality?with?urticaria. The guideline?updates?and?elaborates?the?definition, pathogenesis,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and?treatment?of urticaria, and?may?serve?as?a?more?scientific?and?authoritative?reference?for?diagnosis?and?management?of urticaria.
【Key words】 Urticaria; Guidelines; Diagnosis; Therapy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9.01.001
?
為了更好地指導蕁麻疹的診斷和治療,規范廣大醫務工作者并造福患者,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結合近年國內外蕁麻疹研究的進展,在 2014?版指南的基礎上,予以進一步補
充、完善,制訂本指南。該指南以2014??版中國蕁麻
疹診療指南為藍本,參考美國2014 年及歐洲2017 年版蕁麻疹診療指南,先后在PubMed、中國知網等數據庫搜集整理近5?年內的高質量文獻,與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的幾十位專家開展多次現場會議討論而制定,有望為蕁麻疹的診療提供更豐富、有效、權威的參考依據。本指南適用于中國成人及兒童蕁麻疹患者,可供廣大醫療機構及臨床醫務工作者參考應用。
一、定義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上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伴瘙癢,約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 水腫[1-2]。慢性蕁麻疹是指風團每天發作或間歇發 作,持續時間>6?周[1]。
二、病因
蕁麻疹的病因較為復雜,依據來源不同通常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3]。外源性原因多為一過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壓力、冷、熱、日光照射等)、食物
(動物蛋白如魚蝦類、蛋類等,蔬菜或水果類如檸檬、芒果、西紅柿等,以及酒、飲料等)、腐敗食物和食品添加劑等、藥物(免疫介導的如青霉素、磺胺類、血清制劑、各種疫苗等,非免疫介導的肥大細胞釋放劑如嗎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關節、吻合器、心臟瓣膜、骨科用鋼板或鋼釘及節育器等)等。內源性原因多為持續性,包括慢性隱匿性感染(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在少數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勞累、維生素D?缺乏或精神緊張、針對 IgE?或高親和力 IgE 受體的自身免疫反應以及慢性疾病如風濕熱、系統性紅斑狼瘡、甲狀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癥性腸病等[4?- 5]。通常急性蕁麻疹??烧业皆颍允n麻疹的病因多難以明確,且很少由變應原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所致。
三、發病機制
肥大細胞是蕁麻疹發病中關鍵的效應細胞,通過免疫和非免疫機制被誘導活化[6-8]。免疫機制包括針對IgE 或高親和力IgE 受體的自身免疫反應、IgE?依賴的Ⅰ型變態反應、抗原抗體復合物以及補體系統活化等途徑;非免疫性機制包括直接由肥大細胞釋放劑或食物中小分子化合物誘導的假變應原反應,或非甾體抗炎藥改變花生四烯酸代謝等。肥大細胞脫顆粒后,導致組胺、多種炎癥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細胞介素(IL)-2、3、5、13以及白三烯C4、D4?和E4?等的產生,影響蕁麻疹發生、發展、預后和治療反應[8]。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B 細胞和T 細胞的參與使蕁麻疹的炎癥反應更加復雜,而組胺非依賴炎癥反應是抗組胺藥治療抵抗的基礎。凝血系統異常激活也被認為參與蕁麻疹發?。?]。少數蕁麻疹患者肥大細胞活化的機制并不清楚,甚至其發病可能不依賴肥大細胞。
四、臨床表現及分類
蕁麻疹臨床表現為風團和/或血管性水腫,發作形式多樣,風團的大小和形態不一,多伴有瘙癢。病情嚴重的急性蕁麻疹還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及喉梗阻等全身癥狀。按照發病模式,結合臨床表現,可將蕁麻疹進行臨床分類[1,3,8]。不同類型蕁麻疹的臨床表現有一定差異,見表1。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
1.?病史及體檢:應詳盡采集病史并完成視診、觸診等皮膚科??茩z查,包括可能的誘發因素及緩解因素、病程、發作頻率、皮損持續時間、晝夜發作規律、風團大小及數目、風團形狀及分布、是否合并血管性水腫、伴隨瘙癢或疼痛程度、消退后是否有色素
沉著,是否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及喉梗阻等全身癥狀,個人或家族的過敏史以及個人感染史、內臟病史、外傷史、手術史、用藥史、心理及精神狀況、月經史、生活習慣、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既往治療反應等,以便于明確診斷、評估病情及了解病因。
2.?實驗室檢查:通常不需要做過多的檢查。一般情況下急性患者可通過檢查血常規初步了解發病是否與感染相關。慢性患者如病情嚴重、病程較長或對常規劑量的抗組胺藥治療反應差時,可考慮行相關的檢查,如血常規、糞蟲卵、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補體、相關自身抗體和D-二聚體等,以排除感染及風濕免疫性 疾病等。必要時可進行變應原篩查、自體血清皮膚試驗、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甲狀腺自身抗體測定和維生素D?的測定等,以盡可能找出可能的發病因素。誘導性蕁麻疹還可根據誘因不同,做劃痕試驗、光敏實驗、冷熱臨界閾值等檢測,以對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1,9]。IgE?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可提示機體對特定食物的敏感性,其結果對明確蕁麻疹發病誘因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對多數慢性蕁麻疹發病誘因的提示作用較為有限。
3.?分類診斷:結合病史和體檢,將蕁麻疹分為自發性和誘導性。前者根據病程是否>6?周分為急性與慢性,后者根據發病是否與物理因素有關, 分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蕁麻疹,具體見表1??梢杂袃煞N或兩種以上類型蕁麻疹在同一患者中存在, 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合并人工蕁麻疹。
4.?鑒別診斷:主要與蕁麻疹性血管炎鑒別,后者通常風團持續24?h?以上,可有疼痛感,皮損恢復后留有色素沉著,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變。另外
還需要與表現為風團或血管性水腫形成的其他疾病如蕁麻疹型藥疹、血清病樣反應、丘疹性蕁麻疹、敗血癥、成人Still?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大皰性類天皰瘡、肥大細胞增生癥、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嚴重過敏反應等鑒別,可依據其他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或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
1.?病情評估:蕁麻疹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心理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常用慢性蕁麻疹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問卷(chronic?urticaria?quality?of?life?question- naire,CU-Q2oL)和血管性水腫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問卷(angioedema?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AE-QoL)來評估疾病的影響程度[1]。蕁麻疹的活動度常用7
相關性胃炎有關的蕁麻疹有一定療效;⑤對疑為與食物相關的蕁麻疹患者,應鼓勵患者記食物日記, 尋找可能的食物過敏原并加以避免,特別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品添加劑可引起非變態反應性蕁麻疹;⑥對自體血清皮膚試驗陽性或證實體內存在針對FcεRIa?鏈或IgE?自身抗體的患者,常規治療無效且病情嚴重時可酌情考慮加用免疫抑制劑、自體血清注射治療或血漿置換等。
3. 控制癥狀:藥物選擇應遵循安全、有效和規律使用的原則,旨在完全控制蕁麻疹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推薦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對治療的反應制定并調整治療方案。
日蕁麻疹活動度評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 7,
(1):去除病因
UAS7)以及血管性水腫活動度評分(angioedema activity?score,AAS)來評價[1]。其中,UAS7主要對1周內每天發作的風團數目和瘙癢程度進行統計:風團 數目分為無(0?個/24?h)、輕(< 20?個/24?h)、中(20?~ 50?個/24?h)、重(> 50?個/24?h)4?個等級,分別記為0?~3?分;瘙癢程度分為無(無瘙癢)、輕(有瘙癢,不明顯)、中(明顯瘙癢,但尚不影響日常生活或睡眠)、重(嚴重瘙癢,不能忍受,嚴重困擾日常生活或睡眠)4?個等級,分別記為0?~?3?分。每日評分記風團與瘙癢總分,范圍為0?~?6?分,1?周連續最高評分為42?分;若周評分小于7 分,提示疾病控制;若周評分大于28?分,則提示病情嚴重。而治療對患者疾病的控制程度常用蕁麻疹控制程度測試(urticaria?control test,UCT)來衡量[1,10]。
六、治療
1.?患者教育:應告知蕁麻疹患者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患者,本病病因不明,病情反復發作,病程遷延,除極少數并發呼吸道或其他系統癥狀,絕大多數呈良性經過[11];該病具有自限性,治療的目的是控制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病因治療:消除誘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蕁麻疹自然消退[11]。治療上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詳細詢問病史是發現可能病因或誘因的最重要方法;
②對誘導性蕁麻疹,避免相應刺激或誘發因素可改善臨床癥狀,甚至自愈;③當懷疑藥物特別是非甾體抗炎藥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誘導的蕁麻疹時,可考慮避免(包括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或用其他藥物替代;④臨床上懷疑與各種感染和/或慢性炎癥相關的慢性蕁麻疹且其他治療抵抗或無效時可酌情考慮抗感染或控制炎癥等治療,部分患者可能會受益,如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對與幽門螺桿菌
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常用的第二代抗組胺藥 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 斯汀、苯磺貝他斯汀、奧洛他定等。在明確并祛除病因以及口服抗組胺藥不能有效控制癥狀時,可選擇糖皮質激素:潑尼松30?~?40?mg/d,口服4?~?5?d?后停藥,或相當劑量的地塞米松靜脈或肌內注射, 特別適用于重癥或伴有喉頭水腫的蕁麻疹患者; 1∶1 000 腎上腺素注射液0.2 ~ 0.4 ml 皮下或肌內注射,可用于急性蕁麻疹伴休克或嚴重的蕁麻疹伴血管性水腫患者。兒童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時可根據體重酌情減量。
(2)慢性蕁麻疹的治療:見圖1。
一線治療: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治療有效后逐漸減少劑量,以達到有效控制風團發作為標準,以最小的劑量維持治療。慢性蕁麻疹療程一般不少于1?個月,必要時可延長至3 ~ 6?個月,或更長時間。第一代抗組胺藥治療蕁麻疹的療效確切, 但中樞鎮靜、抗膽堿能作用等不良反應限制其臨床應用,因此不作為一線選擇[1,12]。
二線治療:第二代抗組胺藥常規劑量使用1 ~
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癥狀時,考慮到不同個體或蕁麻疹類型對治療反應的差異,可更換抗組胺藥品種,或聯合其他第二代抗組胺藥以提高抗炎作用, 或聯合第一代抗組胺藥睡前服用以延長患者睡眠時間,或在獲得患者知情同意情況下將原抗組胺藥增加2?~?4?倍劑量。三線治療:上述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選擇以下治療。雷公藤多甙片,每日 1?~?1.5?mg/kg,分3?次口服,使用時需注意對造血系統的抑制、肝臟的損傷及生殖毒性等不良反應[13]。環孢素,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因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只用于嚴重的、對任何劑量抗組胺藥均無效的患者。生物制劑,如奧馬珠單抗(omalizumab,抗IgE?單抗),對多數難治性慢性蕁麻疹有較好療效,推薦按150?~?300?mg?劑量皮下注射,每4?周注射1?次[14-16],但需注意其罕見的過敏反應。糖皮質激素,適用于上 述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一般建議予潑尼松0.3?~0.5?mg·kg-?1·d-(1或相當劑量的其他糖皮質激素)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服,好轉后逐漸減量,通常療程不超過2?周,不主張常規使用。國外有研究顯示,部分難治性慢性蕁麻疹采用補骨脂素長波紫外線(PUVA)或中波紫外線均有一定治療作用,并以PUVA?療效更佳[17]。
誘導性蕁麻疹的治療:基本治療原則同自發性蕁麻疹,首選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效果不佳時酌情加倍劑量。但部分誘導性蕁麻疹對常規抗組胺藥反應較差,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要選擇一些特殊治療方法[18],見表2。奧馬珠單抗已經成功用于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延遲壓力性蕁麻疹、熱接觸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及人工蕁麻疹等[19]。
(3)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及兒童等特殊人群的治療:原則上,妊娠期應盡量避免使用抗組胺藥。但 如癥狀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必須 采用抗組胺藥治療,應告知患者目前無絕對安全可 靠的藥物?,F有的研究僅為西替利嗪的小樣本研 究和氯雷他定的薈萃分析,尚無由于懷孕期間使用 第二代抗組胺藥而導致嬰兒出生缺陷的報道,因此 在權衡利弊情況下可選擇相對安全可靠的第二代 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 所有抗組胺藥都可能經乳汁分泌,因第一代抗組胺 藥可能引起嬰兒食欲降低和嗜睡等反應,應避免使 用。哺乳期也首選無鎮靜作用的第二代抗組胺 藥[20] 。另外,現有的臨床試驗也證實孕期使用奧馬 珠單抗具有安全性,無致畸性,可在抗組胺藥療效 不佳時酌情使用[14,21]。
無鎮靜作用的第二代抗組胺藥也是治療兒童 蕁麻疹的一線選擇。同樣,在治療無效的患兒中, 建議在患者監護人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酌情增加劑 量(按體重調整)。要關注鎮靜類抗組胺藥給患兒 學習等帶來的影響。
老年人應優先選用二代抗組胺藥,以避免一代抗組胺藥可能導致的中樞抑制作用和抗膽堿作用, 防止由此引起的跌倒風險及青光眼、排尿困難、心 律失常等不良反應的出現。對于合并肝腎功能異常的蕁麻疹患者,應在充 分閱讀藥物使用說明書后,根據肝腎受損的嚴重程 度合理調整抗組胺藥物的種類和劑量。如依巴斯 汀、氯雷他定等主要通過肝臟代謝,西替利嗪等則 經由腎臟代謝,在出現肝腎功能不全時,這些藥物 應酌情減量或換用其他種類抗組胺藥物[20]。
(4)中醫中藥:中醫療法對蕁麻疹有一定的療 效,但需辨證施治。
利益沖突 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沖突 參加指南制定的專家名單(按拼音排名) 陳善娟(華 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陳雪(北京大學人民 醫院)、栗玉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方宇輝(延 邊大學附屬醫院)、高謙(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郭在培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郝飛(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紀超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金哲虎(延邊大學附屬醫 院)、柯丹(重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李承新(解放軍總醫院)、 龍海(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李捷(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黎 靜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鄰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 友誼醫院)、陸前進(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雷鐵池(武漢大 學人民醫院)、李?。◤偷┐髮W附屬華山醫院)、柳曦光(黑龍 江省人民醫院)、林有坤(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梁云 生(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農祥(昆明醫科大學第 一附屬醫院)、施偉民(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宋志強(陸軍 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唐慧(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王惠平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王再興(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 院)、徐金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肖?。ㄖ袊t科大學 附屬第一醫院)、楊慧蘭(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袁衛如(上 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姚煦(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 院)、張安平(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卉(上海交通 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張建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鄭敏(浙 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憲旗(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 第二醫院)、鄒穎(上海市皮膚病醫院)、曾躍平(中國醫學科 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執筆者 徐金華、郝飛、唐慧
參 考 文 獻?
[1] Zuberbier T, Aberer W, Asero R, et al. The EAACI/GA2 LEN/ EDF/WAO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J]. Allergy, 2018,73(7):1393-1414. doi: 10.1111/all.13397.?
[2] Bernstein JA, Lang DM, Khan DA, et al.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urticaria: 2014 update[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133(5):1270-1277. doi: 10.1016/j. jaci.2014.02.036.?
[3]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 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 (2014 版)[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4,47(7):514-516. doi: 10. 3760/cma.j.issn.0412-4030.2014.07.019.?
[4] 朱奕锜, 唐慧, 王朵勤, 等. 維生素D與慢性蕁麻疹的研究進展[J]. 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7,43(4):223 - 226. doi: 10. 3760/cma.j.issn.1673-4173.2017.04.010. [5] Song Z, Zhai Z, Zhong H, et al. Evaluation of 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 and skin prick test reactivity to house dust mit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J/OL]. Plos One, 2013,8(5):e64142[2018-03-24]. https://www.ncbi.nlm.nih.gov/ pmc/articles/PMC3669345/. doi: 10.1371/journal.pone.0064142. [6] Pa?gan K, Bartuzi Z.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in allergies[J]. 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 2015,28(4):584 - 589. doi: 10.1177/ 0394 632015600598. [7] Wang D, Tang H, Shen Y, et al. Activation of the blood coagulation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J]. Clin Lab, 2015,61(9):1283-1288.?
[8] 趙作濤, 郝飛. 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版)解讀[J]. 中華 皮膚科雜志, 2016,49(6):388-390. doi: 10.3760/cma.j.issn.0412- 4030.2016.06.005.?
[9] Beck LA, Bernstein JA, Maurer M.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J]. Acta Derm Venereol, 2017,97(2):149-158. doi: 10. 2340/00015555-2496.?
[10] Weller K, Groffik A, Church MK,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 - dation of the urticaria control test: a patient - reported outcome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urticaria control[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133(5):1365-1372,1372.e1-6. doi: 10.1016/j.jaci. 2013.12.1076.?
[11]Zhong H, Song Z, Chen W, et al. Chronic urticaria in Chinese population: a hospital - based multicenter epidemiological study [J]. Allergy, 2014,69(3):359-364. doi: 10.1111/all.12338.?
[12] Fine LM, Bernstein JA. Guideline of chronic urticaria beyond [J].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6,8(5):396-403. doi: 10. 4168/aair.2016.8.5.396. [13] 溫雯婷, 黃晶晶, 王鵬麗, 等. 雷公藤多苷片聯合抗組胺藥治 療慢性蕁麻疹系統評價[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6,23 (10):46-50. doi: 10.3969/j.issn.1005-5304.2016.10.012.?
[14]Zhao ZT, Ji CM, Yu WJ, et al. Omali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 meta -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6,137(6):1742 - 1750.e4. doi: 10.1016/j.jaci.2015.12.1342.?
[15] Staubach P, Metz M, Chapman - Rothe N, et al. Effect of omalizumab on angioedema in H1 - antihistamine - resistant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patients: results from X - AC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Allergy, 2016,71(8):1135-1144. doi: 10.1111/all.12870.?
[16] Sabroe RA. Commentary: omaliz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diopathic or spontaneous urticaria[J]. Br J Dermatol, 2014,171 (1):13-15. doi: 10.1111/bjd.13074.?
[17] Bishnoi A, Parsad D, Vinay K, et al. Phototherapy using 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and psoralen plus ultraviolet A is beneficial in steroid - dependent antihistamine - refractory chronic urticaria: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observer-blinded comparative study[J]. Br J Dermatol, 2017,176(1):62-70. doi: 10.1111/bjd.14778.?
[18] 趙作濤. 誘導性蕁麻疹治療的選擇[J]. 皮膚病與性病, 2015, 37(1):19.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5.01.012.?
[19] Maurer M, Church MK, Gon?alo M, et 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CU)[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5,29 Suppl 3:16-32. doi: 10.1111/jdv.13198.?
[20] 溫禾, 姚煦. 抗組胺藥在特殊人群中的應用[J]. 中華皮膚科 雜志, 2016,49(9):669-671.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 2016.09.022.?
[21] Namazy J, Cabana MD, Scheuerle AE, et al. The Xolair Pregnancy Registry(EXPECT): The safety of omalizumab use during pregnancy[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135(2):407- 412. doi: 10.1016/j.jaci.2014.08.025.?
(收稿日期:2018-07-24) (本文編輯:尚淑賢)